IPO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“必然选择”吗?

日期:2023-02-10 17:55:19 / 人气:212


2023年ChatGPT火了,AI成为科技界第一热点。
沉寂三年后,科技行业终于烧起了新火。
这股新火越烧,资本市场的反应就越热烈。
先是传言百度将发布中国版ChatGPT,接着百度股价上涨,接着微软宣布将ChatGPT引入搜索引擎。然后,一夜之间,微软的市值飙升了800亿美元。
热闹是ChatGPT的,是整个AI行业的。
ChatGPT是一个基础的AI技术进步,影响最大的两个行业,除了搜索行业,另一个就是机器人行业。这两个行业的产品有一个最大的共性,就是交互。
在产品方面,谁在交互体验上有足够大的突破,谁就有可能在未来十年主导行业。
既然风口在这里,自然有人会借风。
1月31日,人形机器人公司育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,踏上“人形机器人第一股”的征程。
成为第一个人形机器人并不容易。
稍微了解AI的人都知道,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业化还很遥远。即使行业氛围在此,企业也可能选择此时上市,可能有“割韭菜”之嫌。
那么为什么还想上市呢?从春晚出现到现在,育碧的商业化已经到了什么阶段?我们不妨浏览一下招股说明书。
招股书扑朔迷离,人形机器人靠谱吗?
先看数据。
根据育碧招股书中的数据,2020年和2021年,育碧的营收分别为7.4亿元和8.17亿元,当期亏损分别为7.07亿元和9.18亿元。
虽然营收略有增长,但增速其实并不快。与第三方机构的市场规模数据预测相比,公司的业务规模在增长,但增长的势头可能并不强劲。
利润方面,育碧三年亏损超过24亿元,去年前三季度亏损扩大。
数据显示,2022年1-9月,育碧营收同比增长5.1%至5.29亿元,净利润亏损7.78亿元,同比增长28.1%。
仅仅看利润下降问题不大,因为在一个新兴的科技产品市场,之前的经营亏损是可以被投资者接受的。值得关注的是,亏损规模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。
影响利润的因素之一是存货的减值。
尤碧轩在招股书中称,截至去年三季度末,公司存货中的6120万元存货计提折旧4540万元。招股书显示,有4万台人形机器人AIpha Mini悟空的存货已经折旧,原因是产品生命周期短,不能适应客户喜好和技术的变化。
相比利润,更值得关注的是增速和毛利率。
因为增长率代表了公司扩大业务规模的能力,业务规模上去了,利润的增长才有意义。毛利率代表的是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和最基本的流动性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近两年公司毛利率有所下降,从2020年的44.7%下降到2021年的31.3%,去年前三季度为30.7%。
业务方面,占比过半的教育业务毛利率为59%,物流智能机器人业务毛利率仅为3.8%,行业定制智能机器人业务毛利率为41.3%,消费机器人业务毛利率为4%。
换句话说,公司流动性最强的业务是教育业务。
但一个投资人不愿意看到的信号是,教育业务的规模增长可能并不如外界预期。
招股书显示,2020年育碧智能教育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营收为6.1亿,2021年将降至4.6亿。2021年1-9月业务收入3.28亿,2022年同期收入3.58亿。
客观来说,2021-2022年,由于疫情反复因素,学校和第三方教育机构停摆,教育机器人业务增长受阻。这部分业务可能在2023年有所恢复,但能否恢复增长势头还需要数据来证明。
一方面,成本能降低吗?
2020年至2021年,公司销售成本占同期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5.3%和68.7%。2021年和2022年前三季度的数据分别为61.2%和69.3%。
销售费用占比这么高,财报不像科技公司,更像消费公司。说明公司还处于销售驱动阶段。
另一方面,R&D的投资是否能让位于利润更多。
目前,公司过度的R&D投资侵占了利润。
财报数据显示,2020年、2021年以及2021年和2022年前9个月,R&D投资占当年或同期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57.9%、63.3%、68.6%和61.4%,年均R&D投资超过60%。
R&D投入这么多的原因可能是市场不成熟,产品有待完善,也就是公司可能还没有找到长期的核心竞争力,仍然需要通过大量的研发来巩固核心竞争力
看了营收、利润、毛利率三个核心数据,其实感觉公司增长势头并不强劲,毛利率很高,但是毛利率并没有转化为应有的利润。
这时候我们就要考虑流动性的问题了。
招股书显示,主要财务比率中,2020年末流动比率为1.2,21年为1.0,去年前三季度为1.1。一般来说,流动比率的正常范围在1.5-2.0之间,也就是说,公司短期资产变现能力不够强,可能会影响其短期偿债能力。
从好的方面来看,贷款在流动负债中的比例有所下降。2022年前三季度贷款金额为3.8亿,较2021年初末减少2.7亿,将减少利息支出对现金流的影响。
此外,应收账款方面,2022年前三季度,公司应收账款3.5亿,同期营收约5.3亿,占营收的66%。由于会计期间的原因,一些应收账款将在第四季度确认为收入,这可能会改善财务流动性。
综合来看,财务上,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可能需要进一步提高。
通过招股书不难发现,除了教育业务和行业定制业务,公司可能还没有真正到全面商业化的阶段,而且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,虽然公司经营依然稳健,但抗风险能力依然不足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企业IPO的目的可能仍然是为后续的企业经营提供支持。
“我做梦也想不到一只电子羊”,仿生人的商业化之路该怎么走?
总的来说,行业环境不成熟,企业急于上市的背后有两个原因:一是急需资金维持公司运营;二是投资人有提现需求,想套现。如果这个企业的商业化还不是很成熟,还处于创业初期,那么可能两个原因都有。
天眼查APP融资信息显示,目前育碧已经到了D轮融资。公开资料显示,D轮融资历时两年,总增资额达到6倍。几轮融资下来,想在一级市场继续融资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了。
换句话说,无论是从长远发展,还是照顾背后用人单位的诉求,在是否上市的问题上,最优的选择可能是“别无选择”。
所以育碧此时上市的尴尬可能在于“产业不启动,资本意向先行”。
仿生人能梦到电子羊吗?也许吧,但肯定不是现在。人形AI机器人公司能上市吗?是的,但最好的时机不是现在。
原因很简单,不仅仅是优秀,整个行业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还没有到真正商业化的时候。
你必须选择早期布局,抢占市场,实现商业化的策略,但问题是,你未来能打通教育行业商业化的通道吗?
从外部看,其实是从教育行业等B端实现商业化的“捷径”。但这条捷径可能不够长,可能达不到最终的目的地,最后还是回到主赛道。
这个捷径就是有限领域有限产品的快速商业化。
比如产品虽然不够智能,但已经可以满足一些场景的功能性,就像银行的智能服务机器人,其实并不需要更强的交互能力。
另外,为什么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商业落地在教育、银行等领域?是因为在这些行业的数字化中,服务机器人市场有真实的市场需求:机器人是具体的产品,在这些领域的数字化过程中,重要的是能够“看到”结果。
在商业主赛道中,人形机器人的落地本质上不是市场问题,而是技术问题。
无论是育碧的真人大小机器人“Walker”,马斯克的真人大小机器人“Optimus Prime”,还是小米的人形机器人CyberOne,要真正面向通用机器人市场,产品还远未完善,技术还处于研发初期。
其实人形机器人的三大要素是算法、核心机械部件和芯片。
算法方面,国产产品的算法迭代远远不够。
目前算法开源后,机器人控制算法领域的差距在于迭代的质量,比如不同场景下的适应性。在这方面,海外有先发优势。比如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产品其实已经领先了,而国内同类产品还需要迭代追赶。
虽然国内企业跟进不慢,有完整的产业链支持,但还是需要摸着石头过河。
2.核心部件主要是伺服的性能和成本。
从成本来看,伺服电机成本高,在成本降下来之前,仿人机器人大规模商用仍有难度。
不同于常人的认知,除了AI算法的问题,硬件问题也是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问题。负责机器人运动的伺服电机是动力系统的核心,好的伺服性能和成本不可兼得。
也就是说,因为成本的原因,结构上电机更少的专业服务机器人,其实比人形机器人更容易规模化。比如扫地机器人、专业服务机器人等。
3.芯片问题。
算法再先进,归根结底还是需要芯片来实现。在这个领域,英伟达和英特尔是最有竞争力的两家厂商。比如早在2018年,英伟达就推出了机器人专用芯片Jetson Xavier和开发平台Isaac。
国内机器人厂商要想规模化、商业化,芯片问题始终是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。总的来说,不在这三个要素上有所突破,仿人机器人的商业化很难有真正的进展。
结论:
在目前的资本市场环境下,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成熟的商业化支撑,即使在港股上市,也可能举步维艰。即使上市成功,也未必有太大的想象空间。
有趣的是,由于商业化问题,本田早在2018年就停止了人形机器人的研发,软银也宣布旗下Pepper停产。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之路依然扑朔迷离。
如今AI之火重燃,人形机器人再次被关注。商业化的路怎么走下去?还是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。
免责声明: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和公布的信息,但作者不保证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。另外:股市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,是否投资须自行筛选。

作者:高德娱乐




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2020 高德娱乐 版权所有